綠意盎然的七月,在素有“中國白鶴之鄉”美譽的吉林省西部小城鎮賚縣,大批候鳥成功繁育后代,為當地帶來勃勃生機。
吃早餐的白骨頂雞小家庭。
鳳頭??母子在水面小憩。
鎮賚環城國家濕地公園,葦海蕩漾、香蒲搖曳、荷花待放,水鳥進入了繁殖季節。小?(pì)?(tī)歡快地在水面練習飛行,鳳頭??媽媽把雛鳥馱在背上游弋,鳥爸爸則不斷潛入水里抓小魚喂給雛鳥;白骨頂雞、紅骨頂雞、野鴨幼鳥跟隨父母在蘆葦蕩覓食,它們天生就是游泳健將;喜歡群居的須浮鷗把巢建在沉水植物的上面,形成了一處處水上“小區”,同一“小區”的雛鳥出生時間差異很大,有的須浮鷗已在撫育出殼的雛鳥,有的卻還在筑巢孵卵……
鳳頭??幼鳥已經能獨立覓食。
剛剛鉆出水面的鳳頭??。
荷花池旁快樂的白骨頂雞一家子。
黑翅長腳鷸在路上休息。
鷗媽媽不斷叼來水草鋪墊孩子的“運動場”。
小??羽毛鮮艷討人喜歡。
據了解,鎮賚環城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2785.29公頃,濕地率97.1%。其中,湖泊濕地1104.2公頃,占公園總面積的39.6%。公園方面也在不斷完善候鳥保護機制,采取了專人看護等保護措施。
鎮賚縣先后為該濕地公園建設投入5.6億元,實施了生態修復及基礎設施等工程建設,讓濕地煥發生機。據統計,目前,該濕地公園內鳥類有112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鳥類7種,國家Ⅱ級保護鳥類30種。
須浮鷗捕到小魚趕緊趕回去喂幼鳥。
須浮鷗經常在一起建巢繁殖,爭做“好鄰居”。
須浮鷗每天都要給巢添加蘆葦、水草,打造一個不沉的“別墅”。
野鴨媽媽是個盡職的母親,呵護小鴨不離左右。
野鴨族群在蘆葦深處游弋。
近幾年,鎮賚縣嚴格落實“河長制”“湖長制” ,加強水生態修復,依法劃定河湖管理范圍,強化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管理保護,嚴格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管控,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域內停歇、繁殖的候鳥品種、數量持續攀升。該縣先后實施了河湖連通工程、退耕還濕、退耕還草行動,吉林鎮賚“護飛隊”持續開展候鳥護飛行動,多次受到國家、省、市表彰。(報道員 潘晟昱)
鎮賚國家環城濕地公園是鎮賚縣城的美麗風景也是一道重要的生態屏障。
鎮賚國家環城濕地公園是鎮賚縣城的美麗風景也是一道重要的生態屏障。